《灵峰宗论》导读。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0面。
甲二、正文
这以下我们就正式说明《灵峰宗论》的内容。正文当中的第一科,
乙一、发心篇第一
这一科主要是说明我们因地发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地真正发心,讲这两个主题。我们这一科当中分成三科:总标、别明跟结劝。先看第一科,
丙一、总标。
成佛作祖,堕坑落堑,所争只一念间。故儒云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”,“惟圣罔念作狂,惟狂克念作圣。”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,利与善之间也。所以一般受戒学律,听教看经,参宗坐禅,但夹带利名心,便是三途种子;但执着取相,便是人天魔外种子;但一味出离生死,便是二乘种子;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,便是菩萨种子;但从自觉圣趣,光明发辉,彻其源底,共回向净土,普与众生,同登极乐,便是无上菩提种子。故曰:“一切法正,一切法邪。”
好,那么我们把这个论文分成三大科,第一段我们先看总标:
成佛作祖,堕坑落堑,所争只一念间。
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修行人经过一生的修行,我们到临命终时候有两个差别的果报,第一个就是成佛作祖,他能够在今生当中成就佛道或者成就祖师,换句话说呢,成就种种功德庄严;第二种情况就是堕坑落堑,临命终的时候生起了颠倒,堕落到三恶道去受多生多劫的痛苦。这个“堑”就是一个很深的坑,深坑就比喻三恶道,一个火坑。
基本上我们把修行的果报分成这两个差别,一个是成佛作祖,一个是堕坑落堑。那么这两个差别果报是怎么来的呢?它不是上帝的安排,也不是自然而有的,那么是怎么产生的呢?所争只一念间。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在我们一念心性的迷悟所造成。
佛法的生命观是讲诸法无自性,一切从缘起。说生命是由因缘所创造出来的,那么这个因缘的主要因素就是我们一念的心识,万法唯识——说一切的万法唯独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,离开了一念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。那么这个心识在缘起万法的时候,它跟业力是互为因缘的,换句话说呢,我们一念的心识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呢就创造很多的业力,如果我们跟染污的境界接触就创造了罪业,假设我们跟三宝的境界接触我们就创造功德。所以这个心识一动,它就是创造业力;业力在创造的时候,它又在熏习我们的一念心识,它对我们心识的功能它能够有熏习的功能,它改变我们的心的功能。
所以心识创造了业力,但是业力也在改变着心识,这两个互相地影响,互为因缘。
我们可以举两个不同的例子。
一、比如说,假设我们内心当中是依止烦恼,经常地随顺烦恼,那么烦恼一动,当然就是一个杀盗淫妄的罪业,可能是一个轻的罪业,也可能是一个重的罪业,总之就是一个罪业。那么这个罪业一造作了以后呢,它又熏习我们一念的心识,使令我们心识里面那个恶的功能增长,那么增长的时候你又很容易再造第二次的罪业,那么这个第二次的罪业又再熏习我们的心识、增长我们心识的恶的功能。慢慢的、慢慢的,在心识当中就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恶法的功能,那么等到临命终的时候,我们内心的罪业就变现出地狱的刀山油锅出来,我们就在那个地方得果报。
二、假设我们心识是依止的一个清净心,那么清净心一动它就是一种善业,这个善业的造作它又熏习我们这念心,使令我们这念心更加地良善,如是的辗转,临命终的时候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现前,我们就在极乐世界的莲花里面莲花化生。
所以呢,生命的本质是心识跟业力辗转的因缘而生起的。
但是当我们去追根究底的时候呢,主要的关键还是一念的心识,心为业主,心识是主宰着业力的方向。所以当我们在判定果报的时候呢,它的关键点还在一念心性的迷悟,这个大方向是这个地方决定的。这一段是一个总标。这以下第二段、引证。把前面的观念引用儒家的教理加以证明:
故儒云: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圣罔念作狂,惟狂克念作圣。
这以下蕅益大师引用两段的儒家的经文,
一、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。
儒家的经典上说,我们一念的心识有两个主要的功能:一、人心:这个人心就是一种随顺于私欲的烦恼,我们个人的欲望,随顺于我们私欲的烦恼。二、道心:随顺于理性的一种正念。那么基本上,儒家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两种的差别功能,我们也有善良的心识,也有邪恶的心识,这两个相貌不同。人心的相貌就是惟危,是危殆难安,势力很强大;道心的相貌是微弱难明。
换句话说,我们一般人的内心状态,烦恼的势力强过于正念的势力,是这样子,所以我们要造罪业比较容易,要去创造功德就比较困难。所以儒家的思想,它以这样的一个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”就开展出克己复礼的修学方法。就是说你要随顺于礼,你一定要克制自己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要随顺自己的心情,我们是容易造罪业的,所以必须要克制。这是第一个。
二、惟圣罔念作狂,惟狂克念作圣。
这当中提出了两个人,一个是狂,就是一个狂妄的、很凶的人,第二个是一个圣人。狂跟圣的差别就是,一个是罔念,就是即使你是一个圣人,那么你放纵你的心念,你就变成一个狂妄的人;你本来是一个狂妄的人,你能够克制你的欲望,你就能够慢慢地成就一个圣人。所以说,这个狂人跟圣人就在你心念的调伏上面的差别,你心念上的善恶来做判断。这一段是蕅益大师引用儒家的经典来说明前面的观念。这以下做个总结,前面是引证,这以下举出一个例子来,
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,利与善之间也。
说在舜跟跖,这两个人是同一时代的人。舜当然是一个很贤明的国君,勤政爱民,造福了很多很多人的福利。跖是一个很凶恶的大盗,在山区他聚集了九千多人,到处杀人、抢劫,为害人民。在这两个众生的一期生命当中,一个人是利益了众生,另一个是伤害众生,那么他们两个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呢?“利与善之间也。”
就是说他们这两个生命发挥了不同的功能,第一个是一个贤良的国君,一个是一个凶恶的大盗,他们两个都当然有大智慧、大威德了,他们两个之间的差别就是一个是利益、一个是良善。就是说,一个人他一生当中他追求的是他个人的私欲,他以这样子为他一个生命的目标,以个人的私欲为他生命追求的目标,所以他发动出来的就会去伤害众生,他不能克制他的欲望。那么另外一个人呢,他心中念念是心存良善、为了利益一切有情,所以他的身口意发动出来的就是造福人民的事业。所以关键点还是一念心的一个利跟善之间的差别。
我们佛教把生命体分成了三类:
一、正定聚:一个是不定聚,一个是邪定聚。正定聚就是你那一念心对于佛法的道理——业果、空性、真如的道理已经如实地安住了,遇到任何的染污的境界来刺激你,你都能够随顺于真理而活动,这个是圣人的境界,正定聚。
二、不定聚:不定聚的众生的心念是不决定的,他遇到了染污的境界他就造罪业,他遇到了清净的境界他就创造功德,所以他内心当中是不决定。
三、邪定聚:内心的烦恼跟邪见特别地坚固,遇到了三宝的境界乃至遇到佛的大善知识的境界,他还是一样会生起恶念的。
这个佛法它把生命分成三大类,正定聚、不定聚、邪定聚,它可也是完全以心念来判断,它不是说:诶你这个人拜了三千拜,你入正定聚,你拜了一拜,你入不定聚。它不是看你外表的事业的差别,是以你内心的迷悟,以这个为一个生命的一个判定的标准。所以这个地方是说“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,利与善之间也。”关键点是看一个人存心的差别。这段是一个总标。我们再看第二段的
别释
所以一般受戒学律,听教看经,参宗坐禅。
这个是讲到我们修行,当然在三宝当中主要是积功累德。积功累德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,有些人他欢喜受戒学律,以持戒来庄严自己的身口意,戒波罗蜜的功德;有些人听教看经,以止观来庄严自己的功德;有些人他是参禅,参宗坐禅。那么当然,这三个法都是佛陀跟历代祖师所传下的正法,都是一个广大的资粮。但是呢,这样的一个资粮会因为我们因地发心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果报,这以下有五个差别:
但夹带利名心,便是三途种子。
说我们在持戒或者是研究教理或者是修止观的时候,我们的存心是为了名利——我希望我这样的一个造作能够在我今生当中创造广大的声名、得到很多的利养,那么,这个时候你依止这样的心境去持戒、看教、参禅,这个时候是一个三途的种子——地狱、恶鬼、畜生的种子。利名心它本身是一个烦恼的心所,你依止烦恼的因缘来持戒、依止烦恼的因缘来修止观,那么所有的善法它就加持在这个烦恼的境界上去了。
在律上说,我们因地发心不正,不发菩提心,发世间的名利心来持戒修福,那么这个持戒修福的善法会因为你这个染污的贪欲的烦恼所染污,那么你这个果报呢未来是在三恶道,你可能到畜生道做一只牛、羊、猪、狗,那么在牛羊猪狗当中呢是享受那个粗恶不净的饮食跟资具。就是为什么呢?因为你在因地的时候你依止的发心是染污的,所以你就在这种不净的地方得果报,就是这个意思。
但执着取相,便是人天魔外种子。
前面的修持它依止的是烦恼,那么这以下依止的邪见,对一切法有一种自性见,执着取向。比如说我们念佛也是一样,念佛应该是要追求的是一心不乱,感应道交是以一心不乱的功德做基础。但是这个念佛人整天就是向外攀缘,老是想见到佛像、见佛的现前。印光大师说,你这个念佛啊,你内心当中不能向内去调伏你的散乱心,依止攀缘心来念佛,念佛就是想要看到佛、看到极乐世界的出现,那么这样子呢是人天魔外种子。
这个主要的就是一种邪见,不能把一切法会归到一念的心性。一般啊,这个喜欢感应神通的人,这种种性,他下辈子容易变成鬼神道,好一点的话呢,不破戒啊,就是佛教的护法,如果是破戒的话就到魔道去了,那么这个就是他内心当中没有依止一个正法,心外求法来修行。
但一味出离生死,便是二乘种子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美艺言情小说书馆【meiyi.org】第一时间更新《灵峰宗论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